最近很常聽到有人說到「獨立製片」這個名詞,但發現其實很多人對此定義有些模糊以及誤解,所以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所謂的「獨立製片」!
台灣電影筆記寫到:
● 獨立製片Independent filmmaker
電影工作者自己集資拍攝,在製作與發行上不受大公司干涉的影片,獨立製片經常透過私人商議來邀請技術人員與明星,在發行上則因為資本主義社會的行銷成本鉅大,可交由大電影公司代為發行或是自己尋求發行管道。
早期的美國電影,背負著龐大的片廠制度,電影已被視為「工業」,生產電影有著一定的流程,電影變成一樣商品,被放在生產線上,按照步驟一個一個慢慢組裝,有著龐大的資金,專業的分工,95%的美國電影製作被好萊塢「八大」壟斷。
八大電影公司就是:
1. 環球(Universal)
2. 派拉蒙(Paramount)
3. 博偉(包括迪士尼Disney、觸金石TouchStone、好萊塢BV)
4. 華納(Warner)
5. 福斯(Fox)
6. 哥倫比亞三星(Columbia/Tristar)
7. 米高梅(MGM)
8. 夢工廠(Dream Workers)
由這些大公司合組的美國電影協會,不僅壟斷了美國視聽娛樂業的絕大部分市場資源,並且還透過金融、資本的勢力參與、左右著國家相關政策的制定。但即使在這種局面下,那些被擠壓在市場邊緣艱難求生的獨立制片公司依然頑強存活,也組建了自己的聯合組織:美國獨立影視聯盟。雖然它們的市場佔有率與八大公司相比,僅佔九牛一毛,但它們的影片產量卻遠遠超過八大公司的總和,幾乎佔到當時全美電影產量的三分之二以上。
所以「獨立製片」這名詞,是從當時的美國開始,代表著在片廠制度下小成本獨立製作的電影。
回到台灣,台灣電影常年以來一直都沒有建立一個完整的電影系統,並能夠供應市場正常循環運作的電影生態,台灣可以說是一個沒有電影工業的國家,如果要以「工業」的等級來說,台灣電影頂多只能說是「家庭代工」。
所以在台灣,許多的電影都是以導演「個人」或少數幾個人為出發點,開始選寫劇本申請國片輔導金,然後就開始拍電影,這種電影就是所謂的「獨立製片」。
所謂「獨立製片」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1 回應:
引用貴單位的文章
張貼於敝社網站
如有侵犯到貴單位的財產
請告知我們 我們將立即撤除該文章
謝謝 !!
張貼留言
歡迎留下您的回應,給我們團隊最大的鼓勵。